重遇精神分析
- Published on
图片来自最近几天的睡前读物 《大自然有条隐形线......》,非常喜欢这本书,无论是文字、插画还是全书的主题,各种各样的大小动物,每看一篇都会觉得有趣且可爱。很多故事讲得都是某一种生物被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引入一片新大陆后,产生了怎样预料不到的结果,接下来如何又一环套一环,拆了西墙补东墙,补完东墙扭头南墙又倒了...背后就是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相互之间显性或隐性复杂编织在一起的网络,人类莽撞又无知地捅破后再如何努力修补。
事物之间千丝万缕意想不到的联结,自然不止存在于生态链中,下面想讲的就是在不同时间积攒下来的关于 精神分析 的碎线头近来有串起来一些。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讲起来就像上世纪的事。在作为心理学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说,这是被当前学界留在过去的知识,虽然不会完全否定它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面对心理学努力成为一门实验验证性科学的主流,以弗洛伊德为典型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上来就会被批评不具有可证伪性。这个流派下的其他学者基本很少会被教科书提及,至于先驱弗洛伊德,很多时候也仅像是出于礼节对其所谓核心观点做简要介绍,点到为止,认知革命后的发展才是大家关注的正题。所以在时间维度上,精神分析是过去式的,前科学的,边缘的。学院之外心理治疗领域,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好像还是占据了不少位置,有很多理论、实践、流派都与之相关。如果去看一些心理咨询师的个人介绍,经常会看到很多人接受过中德、中美、中挪等精神分析相关项目的培训与督导,所以在心理治疗这个方向上,精神分析似乎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应该是学院内相对最受肯定的,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心理治疗技术目前有更多数量的双盲随机临床实验(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验证,背后仍是主流心理学对其理论与技术科学性的追求,所以精神分析流派又是相对边缘的。这里我把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并列作为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一起讲,但从精神分析师写作时对词汇的选择与使用来看,他们会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与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区别对待。
总结前面说的这么多,只是想表达,在过往学院内的学习中,精神分析留在我头脑里的印象是过时的、边缘的,同时也是费解的,浓缩在教科书中的主要观点显得晦涩干瘪,很难着落对应到自己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但因为一个人的故事,我心里此前也一直对精神分析保有一份积极的好奇。
艾琳·萨克斯(Elyn Saks) 是南加州大学的法学教授,我因为看了她的 TED 演讲,就买来并多次看了她的书 The Center Cannot Hold: My Journey through Madness,那正是我在导师合作的武汉某医院精神科做精神分裂症相关硕士项目的时候。一方面,不同于学术论文抽离个人力求客观的外在视角,她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第一人称内部视角讲述的经历与感受帮助我更切身地理解这种疾病;另一方面,她故事本身的波澜起伏也强烈地吸引我,第一遍最终是在医院附近一个 Costa 咖啡馆看完的,看到头皮发麻身上起鸡皮疙瘩,眼睛也湿了。她在英国攻读哲学硕士以及毕业后回到美国法学院继续读书的时候,都有过严重的疾病发作,学业中断生活失常,后面在法学院任教时还曾罹患乳腺癌。她可能真的是天才,后来也的确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但是太苦了。虽然考虑到她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可以触达优质的支持系统与医疗资源、有朋友爱人的坚定支持、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能力最终讲出自己的故事并被大众听到,还是很苦。下面这句话我想是站得住脚的,精神分析救了她。
丘吉尔也曾受抑郁症困扰,黑狗这个形容正出自他,有一本书就以此命名 《丘吉尔的黑狗:抑郁症及人类心灵的其他现象》,作者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Anthony Storr)。读过这本后,当时又去看了他的 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很喜欢,后面作为礼物转送给了一个朋友。
萨克斯和斯托尔医生,他们两个在我这里此前没有任何关联,只是硕士期间,出于对精神疾病的兴趣,分别看到的非常喜欢的书和作者。但是,安东尼·斯托尔医生的名字其实出现在了 The Center Cannot Hold 这本书中,也就是说,他们两人的生命有过交集!很不起眼,其实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没有留意到,也可能那时还没有看斯托尔医生的书,总之的确是在之后重读的时候发现的。但是,虽然只是三两句话就过去的小小片段,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如果说精神分析救了艾琳·萨克斯,这个处方正是斯托尔医生开给她的!看过书的人一定都会对萨克斯在英国时的精神分析师留有深刻印象,特别是萨克斯要离开英国回美国继续法律学习时,结束最后一次精神分析后因为强烈的依恋而难以离开、情绪失控到对方差点要报警驱赶的程度,我当时看得简直心碎。那位精神分析师对萨克斯的意义不言自明,而她,正是斯托尔医生最初推荐给萨克斯的多位备选精神分析师之一。随着萨克斯学业、工作、生活地点的转变,虽然会因此更换分析师,但精神分析始终不曾中断,这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当她拿到法学院的终身教职后,又去加州精神分析学院报名接受分析师的系统培训,随着学习的深入,她必须坦白自己的病情,老师和同学都接受了,允许她继续完成学习,但是鉴于病情毕业后不能担任分析师对他人做精神分析。
就是因为看了她的故事,虽然对精神分析了解不多,我总想它一定有些什么。
前阵子看了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的 《情感机器》,书中有句也是他引用别人的话多次出现,大意就是一个事物如果你没有从多个方面理解它,那你对它的认识就是有限的,或者说你并不真的理解它。此外,既是这句话的另一个呼应,同时也是触发我阅读精神分析的原因,正是一篇关于情感学习的 宣言(Affective Learning: A Manifesto) 引用了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的 《游戏与现实》。又因他的理论曾受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影响,所以连带着也了解了一些。
心理学之外,精神分析对文学、艺术还有上面的计算机等多个领域都有影响,埃莱纳·费兰特在采访中就说过自己曾看过很多相关理论。在我的头脑中,也将精神分析与文学、写作摆得更近,可能因为我是从情感与表达的角度去理解的,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言语和非言语的。虽然理论是抽象概括的,但精神分析基于的实践还是深度个体性的。当然,生理与科学实证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燃烧的大脑》 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作者最开始疾病突发的状态很像癫痫,也的确被送到了世界最顶尖的治疗癫痫的麻省医院神经内科。但是后来她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症状,各种生理检查做遍却查不出任何异常,神内主治医生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最后近乎放弃要送她去精神科医治。幸亏家人坚信她不是“疯”了,一定是有什么生理病理原因还未查出。这个故事中也有一位关键医生,在其他所有神内医生基本都已放弃作者的时候,他后来通过一个简单的画钟测试推测作者大脑的确受到了损伤,结果是一种非常罕见的 NMDA 自身免疫性脑炎。这显然是生理原因导致的精神问题,如果作者当时真被转到精神科接受治疗,无疑就被严重耽误了。
总之,在此只是谈论自己近来对精神分析新增的一些认识与亲近,只是多了一种理解角度,无意褒贬什么。
近来还有一个倾向非常明显,虽然看绘本买绘本也不是一两天了,但好像对色彩、图形施加于我的影响更敏感也更有意去利用了。下面就想推荐两本图文结合分别介绍唐纳德·温尼科特和梅兰妮·克莱因的小书。
这本小书很有趣,作者应该算是温尼科特的大迷弟,此生无缘亲见,就凭自己对温尼科特的研究与理解想象着进行了一次采访,共同喝了十杯英式下午茶。他曾经已写过一本温尼科特的小传,据喝茶时自曝,还在筹备写一部更详尽完整的传记,这本小书就是给想要了解温尼科特思想的人入门用的。
这本书的插画师有一部代表作 Fun Home 曾被改编为音乐剧 《悲喜交家》 并获得托尼奖,说起来就有些兴奋,都还没看呢。出版社 Karnac 也很特别,是一家位于伦敦、只卖精神分析相关书籍的书店,同时也做精神分析主题的图书出版。
Introducing Melanie Klein: A Graphic Guide
不同于上一本,插画只出现在每一章开头,这本就真的是图像书了,如下图所示,画风暗黑生猛。
想想一般教科书的样子,再想想那些文字僵死趴在上面的样子,很多事物的形象真的很难在我们头脑中生动清晰起来,更别提美妙了。就好像卖东西的商店对于物品如何摆放、橱窗怎样布置都很讲究,希望整体传达出怎样的气氛、风格、形象也都会做考量。学习感觉也是一样,切入的路径和感受都很重要,这两本小书的画风就对我的阅读兴趣有很大驱动。当然,如果商品本身质量不过关,搞些虚头八脑的也是白瞎甚至是糊弄人。就看作者和插画师的配置,这些小书显然都是举重若轻式的,一点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