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nstone

风暴将至:云升雨降

Published on

全景的拼凑总是需要远多于预期的细节,追上热带气旋之前,对云雨风雷电的认识似乎都必不可少,这些自然现象的成因彼此交织在一起,爬梳某一种时总会又牵动出缠绕其上的其他线索,为了避免重点模糊,还是人为地将他们分隔开依次梳理,先从云和雨开始。

未注明出处的图片都是自己的。


云属有十

根据形态,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

层云(Stratus Cloud)

一般为灰色云层,具有相当均匀的底部,通常由小水滴组成,低温情况下也可能由小冰粒组成,可能会产生毛毛雨、雪或米雪。

层云(stratus cloud)

图注:源自 wiki,具体见这里

卷云(Cirrus Cloud)

呈白色细腻丝状/纤维状(毛发状),或是白色窄带形式的碎云,具有丝质光泽。几乎全由冰晶组成,属于高云,是对流层中最高的云。

卷云(Cirrus Cloud)

图注:源自 wiki,具体见这里

积云(Cumulus Cloud)

碎云,通常是密集的,具有清楚的轮廓,以上升的土墩、圆顶或塔的形式垂直发展,底部几乎水平,突出的上部类似花椰菜。

积云(Cumulus Cloud)

这三种再自由组合,另外考虑到云在空中所处的高度,当前多将云分为十个云属(见下图),更细地还有云种、云类的划分,具体参看 WMO 的国际云图集

10 种云

图注:云的十个云属,原图来自 wiki,具体见这里

十云属中的其他七种如下:

层积云(Stratocumulus Cloud)

灰色或白色或两色兼有,还总有黑色部分,呈块状、薄片状或层状。

层积云(stratocumulus)

图注:源自 wiki,具体见这里

高积云(Altocumulus Cloud)

虽称为高积云,实际高度处于中云高度。白色或灰色或两色兼有,呈块状、片状或球状,通常带有阴影。

高积云(Altocumulus Cloud)

图注:源自 wiki,具体见这里

高层云(Altostratus Cloud)

和高积云一样,实际也是处于中云高度。灰色或蓝色云片或云层,全部或部分覆盖天空,并且有非常薄的部分,可以模糊地看到太阳。

高层云(Altostratus Cloud)

图注:源自 wiki,具体见这里

卷积云(Cirrocumulus Cloud)

高云高度,较薄,白色的云块、云薄片或云层,没有阴影

卷积云(Cirrocumulus Cloud)

图注:源自 wiki,具体见这里

卷层云(Cirrostratus Cloud)

高云高度,透明、白色、纤维状或光滑外观的云巾,全部或部分覆盖天空,经常产生光晕现象

卷层云(Cirrostratus Cloud)

图注:源自 wiki,具体见这里

雨层云(Nimbostratus Cloud)

灰色或黑色的云层,或多或少地连续下雨或下雪,大多数情况下可达地面,云层始终非常厚,会遮挡太阳。

雨层云(Nimbostratus Cloud)

图注:源自 wiki,具体见这里

积雨云(Cumulonimbus Cloud)

较重的密集云,具有相当大的垂直范围,呈山或塔状。上部至少有一部分通常是光滑的,或呈纤维状或是条纹状,并且几乎总是扁平的,以鉆状或羽毛状展开。

积雨云(Cumulonimbus Cloud)

图注:源自 wiki,具体见这里

云和雨的形成

当海洋、湖泊、江河中的水分子从某热源(如太阳)处获得额外的能量后,会变成水蒸气,带着自己吸收到的能量进入空气中,留下的液态水则因为能量的散失而冷却,整个过程即蒸发,这就是云的故事的开端。

空气对水蒸气的容纳并非无限量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当它对水蒸气的容纳达到极值后即称饱和。这个极值是动态变化的,取决于空气的温度和气压(即空气的重量),温度越高、气压越大,空气能够容纳的水蒸气就越多。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后空气就绷不住了,多出来的水蒸气就要液化为水滴或凝华为冰晶,于是云开始形成。在此过程中,空气中的其他微小颗粒如灰尘、细菌甚至火山灰也会参与,为水蒸气的液化或凝华提供接触面。最终,大量的水滴或冰晶聚合在一起即成云。

云的形成

那为什么云会漂浮在天上呢,其实聚合成云的水滴或冰晶同样受重力作用,而它们悬浮在空中并不坠落是因为有风,风托举并移动它们。当这些云滴足够多足够重的时候,就会下落形成降水。

所以,云是雨的前提,而云的形成关键是空气中水蒸气的饱和与液化(或凝华),这也是理解雨的成因的关键。前面已提及,空气中水蒸气饱和的阈值同时受气压与温度影响,若气压保持不变,当温度降低时,饱和的阈值也随之降低,这是云雨的主要成因,即遇冷降温,虽然温度不变空气吸纳足够多的水蒸气后也能达到饱和,但前者占多数。

如下图所示,根据降温方式的不同,雨主要有三种成因或者说三种类型,分别是对流雨(Convective Rain)、山地雨(Orographic Rain)以及锋面雨(Fontal Rain)。

雨的类型

对流雨(Convective Rain)

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量温热水蒸气从海洋、陆地逃逸进入到空气中,它们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水滴/冰晶进而成云落雨。对流雨通常都比较迅猛,覆盖的区域也相对有限,夏天常见的雷阵雨就是这种类型,热带地区的雨水也多属于对流雨。

锋面雨(Frontal Rain)

如果一大团空气的温度、湿度在水平方向上是相对均匀分布的,就被称作气团(Air Mass),当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就会形成锋(Front)。所谓冷锋就是冷气团抢占暖气团的位置,逼迫、托举更轻、更膨松的暖气团沿(假想的)锋面爬升;暖锋则是暖气团主动靠近冷气团,进而沿暖锋锋面向上攀升。无论暖锋还是冷锋,都是暖气团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成云成雨。因为冷气团的移动速度更快,所以冷锋(冷追暖)相比暖锋(暖追冷)移动的速度也会更快,通常冷锋产生的降雨会更迅猛,而暖锋形成的降雨会更持久。

地形雨(Orographic Rain)

当湿热气流遇到山地的阻挡后就会沿山坡方向向上爬升,进而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参考上图,云雨基本都在靠近山顶的迎风侧形成,这一侧的植被也会更丰茂;爬过山顶沿背风侧下降的气流因水蒸气的丧失而更为干燥,温度也更高,这部分区域因此被称作雨影(Rain Shadow)。

积雨云和风暴

前面列出的十属云,最后面两种雨层云(Nimbostratus Cloud)和积雨云(Cumulonimbus Cloud)最常产生降水,前者广泛持久,后者局限迅猛。对流雨,以及冷锋前的降水多是因为积雨云的形成,而暖锋前则形成雨层云,这和前面所说的冷锋移动快暖锋移动慢也相一致。下面重点关注的是垂直向上发展、甚至可达对流层顶的积雨云,它和风暴(或称雷暴,thunderstorm)的关系密切,电闪雷鸣也是在积雨云中发生的。此外,从相貌上看,它应该也是最震撼人心的。

积雨云是从积云(Cumulus Cloud)、浓积云(Cumulus Congestus Cloud)发展来的,主要就是云的体积、特别是在垂直高度上不断增长。这需要满足特定的前提:充足的水蒸气;大气不稳定,底层气体温湿上层气体干冷,垂直高度上气温递减速率够快;形成上升气流(参考雨的三种成因)。

风暴的生命周期

图注:风暴的生命周期,原图来自这里

上图呈现的是风暴的典型生命周期,第一个阶段就是浓积云在上升气流作用下不断发展壮大,直到变成积雨云,也就是到了成熟阶段,风暴在此成形。接下来可以参看风暴超级单体这张图,深入风暴内部。此时除上升气流外还有下降气流形成降水,因为上方空气温度低(前面刚提及,温度随高度上升快速下降是积雨云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所以下降气流气温低、相比附近大气更质密,这可能会对影响区域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例如它们接触地面后会向各个方向扩散开去,如此产生的不稳定气流就可能影响飞机在低空的起飞与降落。因为风暴会产生大量降水甚至冰雹,所以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因此上升气流也非常猛烈,底层周围的温热空气会被强烈吸收进上升气流中。

通常积雨云就像是超大棵的花椰菜,但在超强风暴或是超级单体出现时,还可能出现下图中标注的砧状云、滩云、滚轴云、乳状云。

风暴超级单体

图注:风暴超级单体(Super Cell),原图来自这里

砧状云是上升气流抵达对流层顶后难以再向上进入平流层后形成的。最近,因为超级单体的出没,河北、山东多地都出现了乳状云,它们是砧状云下的冰晶升华吸热使得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形成一个个小的袋状下沉气流形成的,见下图。

乳状云

图注:图片来自微博 中国气象爱好者 转发的河北网友岳浩文拍摄的照片

风暴的消散是因为下降气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上升气流被断了来路风暴因而无法再持续维系自己。

参考资料


整天都在看云雨大气,感觉快变成一棵南国植物,呼,换口气再说。